如何找出使用者的需求

通常在創業之前,最頭痛的事情,莫過於決定「到底要做什麼產品?」

如果是一個人來發想,可能會覺得做這個不錯,做那個也不錯,但沒有一個有把握的,或者是想破頭也想不出個鬼東西來。

如果是一群人來發想,那情況就更有趣了。

「現在物聯網這麼熱門,我們來做一個 xxx,保證以後我們吃香喝辣的。」

「我覺得大數據比較好。現在誰不收集資料?我們就做一個 yyy,就可以知道每一個人的行為。到時候連 Google 都要來跟我們合作了。」

「你們說的都不好。現在要做就要做 AI,要有人工智慧的功能。可以主動幫助使用者完成他的需求。所以我們可以做一個 zzz ,讓使用者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我們產品的方便。」

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?

像這樣天馬行空,天花亂墜的想法和對話,差不多每天都在上演。雖然有些漫無目的,亂槍打鳥,但其實這種過程也是一種趨近答案的一種方法。

除此之外,有沒有一種有系統的方式,可以幫助我們去準確挖掘出使用者的需求?

時間軸

life_threads_needs_cht

在挖掘出使用者的需求之前,應該要先瞭解使用者目前的生活行為,才能進一步去歸納出使用者在生活中碰到什麼困擾,再整理成需求。而為了瞭解使用者的生活行為,可以利用「時間軸」的概念做近距離的觀察。

我們人類的生活一天二十四小時,從早到晚,每個時間點都有不同的活動。假設把時間,攤開成一條線,然後分區分段來觀察。你就可以歸納出類似「睡眠時間」、「上班前準備時間」、「通勤時間」、「旅遊時間」、「家務時間」等等的時間區段。當然這些區段中的行為也會因個性而異、因職業而異、因法規而異、因文化而異。再把它細分下去,就可以觀察到不同的人在這些時間區段中不同的行為。而這些行為中的不方便,或是擔心害怕的地方,就是使用者需求隱身之處。

從上圖舉個例子來說明,例如一位高階主管開車上班或是拜訪客戶。在車上移動的這段時間,他可能需要確認 Email、行事曆,或是拜訪客戶的地點,而他這個時候「雙手正在開車」,所以不方便滑手機,或是點擊操控面板,這就是有需求潛藏的地方。針對這樣的需求,軟體開發商或是車廠系統本身開始導入語音控制,讓使用者不需要雙手就可以操控系統,像是 Apple CarPlay 或是 Android Auto;或是採用更進階一點的解決方案「無人汽車」,讓開車這件事情不需要使用者費心,如此一來使用者可以隨意處理其他的事情,如同這篇文章所介紹。

當這個時間軸隨著觀察的思緒移動,會產生兩個必然的現象。如果我們把上圖的每一個時間軸分支當作是一個觀察對象,第一個現象是過多的觀察對象,另一個則是對單一觀察對象的生活細節瞭解不足的問題。而這兩個現象都會直接影響挖掘使用者需求這件事。

選定有興趣的領域

關於過多的觀察對象,我建議的作法是選定自己有興趣的對象、有興趣的領域去探索。當然這個選法不能保證一定能找到有最大商機的需求,但至少可以確定是建立自己有興趣的事業。我想工作的熱情還是創業很重要的支持。

培養觀察的習慣

至於觀察對象的生活細節瞭解不足的問題,可以做兩件事。一個是培養觀察的習慣,這是最重要的事。如 IDEO 創辦人凱利所言:「創新始於眼睛」,好的設計是從觀察開始。從觀察中洞悉使用者內心的基本需求,之後再進行換位思考,什麼樣的方式是可以改善我 (使用者) 目前的情況,反覆去推敲 Product Market Fit。

參加研討會

另一個方法是,可以參加龍吟研論這一類機構所舉辦的研討會。像這樣的機構會實際走訪使用者,並實地觀察使用者的住所或是相關場域,最終歸納出結論和報告。這是一個省時省事的方法,可以先縮小使用者需求的探索範圍,再加上自己對目標對象的觀察,來判斷是否有足夠大的需求,值得投入資源成就為一個事業。

總結

這篇文章主要是跟各位分享一種思考的方式,如何去觀察,去縮小使用者需求的時間點。藉由「時間軸」的方式將時間分成不同的時間區段,再去觀察這其中使用者感到不方便,或是擔心害怕的地方。若是對這個觀察對象不瞭解的地方,可以透過自己親自觀察、訪談或是詢問這個領域的研究專家,將這個觀察對象的生活細節填補起來。之後,你就可以依照這些細節,反覆去推敲自己的解決方案,看看是不是真有讓使用者的生活更便利。下一篇《如何確認找到的使用者需求,是值得拿來創業》再來討論這個問題。

,